生而为人,不必讨好_电竞网

生而为人,不必讨好

来源:电竞网 2023-09-28 02:43:42 电竞资讯

“讨好的背后是攻击”,最近常听到这句话。

尤其我的心理学老师说起这句话时,那意味深长的表情,让人不免心生好奇:

都说讨好的背后是自我价值感低,竟然也是攻击吗?

如果是攻击,是自我攻击呢?还是向外攻击呢?

1

攻击性其实很普遍

萨提亚提出的五种沟通模式中,讨好以50%的比例成为人群中最为普遍的沟通模式。

电视剧《女心理师》

其余依次是指责30%,超理智15%,打岔0.5%,表里一致4.5%。

按照“讨好的背后是攻击”这一观点,占比50%的讨好型人格是具有隐藏的攻击性的;

占比30%的指责型自带很明显的攻击性;

加起来至少80%的人具有或深或浅的攻击性,这个结论确实有点意思。

当然,因为攻击性如此普遍,这个现象本身已经大大降低了攻击性一词对人类脆弱内心的攻击了:

反正几乎人手一份,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而我好奇的依然是讨好型人格背后的攻击性:

讨好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具有攻击性的内心,内外反差如此大,想想都觉得刺激——

这是段位很高的人生大戏啊!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相比之下,指责型游戏未免过于浅显了,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

所以才会被50%的人类放弃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也许人类玩心理游戏也一样喜欢多点刺激呢。

2

讨好的背后是自我攻击

以我为例,作为讨好型人类中非常普通的一员,我的讨好模式最晚在大弟弟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启动了。

那一年我不满三岁。

大弟弟的到来结束了我独霸爹妈独享恩宠的时代。

在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子眼里,弟弟这个柔弱的小婴儿却是个十足的侵略者,他夺走了本属于我的父母之爱。

电视剧《女心理师》

人类趋乐避苦的动力,让小孩子我太贪着于被父母独宠的快乐了。

丢了我就把它找回来!被抢走了我就要把它夺回来!

果然一念落地,万山无阻。

这一念冥冥之中驱动我奋斗了四十多年,浑然不觉自己竟然是受控于这样的一念活着。

直到遇见心理学并学习内观到一定深度,它对我的作用力才一点点在减弱。

是的,一点点减弱,可真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回看四十多年的人生旅程,受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一念驱使,我有意无意玩的生存游戏不外乎两类:

一类是通过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吸引父母的目光和爱;

另一类是通过让自己生病吸引父母的目光和爱。

电视剧《不完美的她》

对于后者而言,我之所以能游戏成功,最终是因为父母对我的厚爱。

如果他们真的不爱我,即使我生病又如何呢?

这很像现在用跳楼惩罚父母的孩子们:

如果你们不改变,我就杀死你们的孩子,让你们痛到极致,来惩罚你们或唤醒你们!

如果没有父母对孩子胜过对自己的深爱,这场游戏将永不能成功。

电视剧《不完美的她》

这让我想起小学时腿磕破了一个小洞,开始发炎流脓。

妈妈每次都满村追着我去打针,我很享受自己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追的感觉:

明明这个病可以通过吃药打针更快地好起来,但好像那时的我还并不希望它好得那么快。

一个感觉不到爱的孩子,宁愿自己生病而症状获益。

因为忍受身体的痛苦远比忍受不被爱的心灵痛苦要容易得多。

对于前者而言,通过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吸引父母的目光和爱,就是典型的讨好行为了。

韩剧《我的大叔》

因为所谓优秀的标准一定是孩子眼里父母的标准:

日子不富裕,爸妈省吃俭用,那我也省吃俭用不乱要东西,好吃好喝好穿的一概不主动要。

哪怕玉米面窝头太粗拉难以下咽,我也不主动去拿桌上的白面馒头吃;

家里地里活多,爸妈忙得脚不沾地,那我就主动多干活替他们分担让他们高兴。

哪怕有些活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也要咬着牙去完成;

爸妈喜欢读书好的孩子,那我就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让他们高兴……

那时的我眼里没有自己,只有父母高兴不高兴,他们高兴我就开心,他们耷拉着脸我就闷闷不乐。

和他们的开心比起来,我开心不开心有什么重要呢?

电视剧《小别离》

很显然,讨好的背后是低自我价值感。

同样很显然,低自我价值感就是一种近乎毁灭性的自我攻击——我根本就不重要!

所以,对自己而言,“讨好的背后是攻击”这句话完全成立,就是自我攻击。

3

讨好的背后也是向外攻击

“讨好的背后是攻击”,这里的攻击仅限于自我攻击吗?

好像没那么简单。

同样以我为例,当两岁多的我怨恨弟弟的时候,难道对父母,尤其是对抱着小婴儿,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却无瑕顾及我的妈妈,就没有怨恨吗?

其实,无论我愿不愿意承认,在小孩儿我的心里,父母也并没有免于被埋怨。

甚至被怨恨的命运,因为他们抛弃了我,移情别恋去喜欢别的小孩儿。

电视剧《爱的厘米》

这就是我当时有限的认知,虽然有限但十分真实。

只是,我不敢怨恨像山一样高大的父母,他们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大而且唯一的依靠。

怨恨他们这件事让我难以自处。

我选择了讨好他们,而不是攻击他们,这就是我当时的最佳策略。

问题就是解决方案,这句话真的很智慧。

甚至时间久了,我也成功地骗过了自己,让自己也信以为真:

我对父母是没有怨恨的。

电影《万万没想到》

这一刻,如果有人跟小孩儿我说“讨好的背后是攻击”,我一定会惊慌失措的。

因为在别人眼里我攻击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一个孩子胆敢攻击自己的父母,成何体统?

这是对一个小孩子近乎毁灭性的否定。

当“讨好的背后是攻击”,所指是向外攻击他人的时候,也往往会带有比较强烈的评判色彩。

仿佛有人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在评价当事人一样,容易让他一时接受不了这样的自己。

所以“讨好的背后是攻击”这句话没错。

但若说一个人讨好的背后是自我攻击,往往比说他攻击别人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4

讨好背后的攻击因何而来?

能让一个人硬生生地把攻击变成讨好,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我隐约感觉到讨好的背后好像有一个隐形食物链。

日剧《凪的新生活》

就像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里所说的“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

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

而且其子也很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

如此连环,各得其所……”

一般而言,总是弱势的讨好强势的:

也许是生理年龄的弱势讨好强势

(孩子和父母)

也许是职位的弱势讨好强势

(员工和老板)

也许是财富的弱势讨好强势

(穷人和富人)

也许是社会身份的弱势讨好强势

(下级官员讨好上级官员)

也许是心灵空间的弱势讨好强势

(来访者与咨询师,学员与导师)

……

不胜枚举。

讨好的背后是“我不如你,我不够好,我不讨好你可能会有某种潜在危险”的心理在作祟,依然是低自我价值感在作祟。

电视剧《甄嬛传》

当内在的“我不如你,我不够好”重复的多了,持续的久了。

会不会呈现出来“你不如我,你不够好”的外在集体意识继续作祟呢?

也就是说连文化里也是存在等级制的,也是存在食物链的。

最终在这内外合力的作用下,每一个个体不由自主地就变成了一个讨好的人?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讨好就成了一种普遍的人性,虽然表现有强弱,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

5

“讨好背后是攻击”的正面意义

也许正因为讨好的背后是攻击,在傲慢和卑微之外,谦卑心才会成为人性里的光辉,修谦卑心才会成为一个人毕生的功课吧。

顺成人逆成仙玄妙只在颠倒间,这句话诚实不虚:

顺应隐形食物链规律,有傲慢也有讨好,这就是人,具备基本人性的人;

打碎或超越隐形食物链,放下傲慢与讨好,做一个不卑不亢的谦卑人;

有定力不被捧杀,也有能力不被棒杀,这就是仙,升华了人性的人。

总之,讨好的背后是攻击,既有自我攻击,也有向外攻击。

甚至可以说只要有自我攻击就一定会有向外攻击。

它们是孪生兄弟,也算是一种无意识的投射,可那又如何呢?

我们了解人性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为了攻击人性,也不是为了改变人性。

日剧《勿言推理》

人性就是人性,怎么可以改变呢?

了解人性的结果就是对人性的宽容和抱持:

对自己人性的宽容和抱持,对他人人性的宽容和抱持。

能坦坦荡荡地说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甚至宽容和抱持也不是最终目的,了解人性,进一步超越和升华人性。

让自己的灵魂离开的时候比来时更纯粹些,也许才是最终目的吧。

东野圭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日剧《勿言推理》

可见,真正了解人性并非易事。

进一步对人性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抱持更非易事,再进一步超越和升华人性那就更不容易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就像徐秋秋老师说的,我们选择的本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继续对人性永葆好奇,对生命永葆好奇,对这趟只有单程票的人生旅程永葆好奇。

也感谢这份好奇心,让我又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对生命对自己多了一份更大的宽容和抱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