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游戏的我们需要治疗游戏网瘾吗?_电竞网

爱玩游戏的我们需要治疗游戏网瘾吗?

来源:电竞网 2022-11-02 23:12:36 电竞资讯

文章来源:小黑盒——游戏喵了个咪

叁佰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随着互联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游戏这个被人们既爱又恨的电子产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方式。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游戏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让它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随便去网上搜索都能搜游戏上瘾的负面新闻。

其实玩是人类的天性,而游戏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学习和娱乐方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游戏方式,这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的产生让游戏能以电子的形式为我们开拓出一个个全新的世界,而它之所以能深受人们喜爱主要是它可以让你体验别样的人生。

而所谓的上瘾其实是一个生理问题,脑部伏隔核通过不断传递多巴胺信号从而形成兴奋记忆,也就是上瘾的记忆。在没有主意识干预的情况下,边缘系统中的兴奋记忆就会强迫我们继续寻找和重复相应的兴奋刺激。从而形成上瘾模式,换句话说,多巴胺富裕了你沉迷游戏的欲望,你其实感觉到的不是有多爽而是通过通过博弈换来的大脑奖励。

但是在很多人眼中,爱玩游戏就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行为,他们把玩游戏视为了网瘾,并且将这种上瘾的症状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之中,而且还不能单单靠药物和简单的心理学就可以治好的那种。尤其是青少年们,很多家长拿他们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所以就将一切的罪责推给了游戏,觉得玩了游戏就会成为社会中的的loser,视游戏为洪水猛兽。

这些父母要么是出于怠惰、要么是出于思维定势或者认知偏差、要么是觉得上面这些确实太难、要么是被一些舆论误导……最后他们选择简单粗暴地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游戏和网络,以为剥夺了孩子接触游戏和网络的途径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却丝毫不让孩子有机会获得正常的兴趣爱好。

剥夺快乐——消极反抗,压迫加倍,家庭教育就开始不断的在恶性循环中沉沦。也就出现了父母眼中“废了”的孩子。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针对对于这种想让自己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孩子就有了所谓的“网瘾治疗中心”,而在十几年前最著名的就是杨永信所创办的临沂网戒中心,其治疗网瘾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电击。他们通过痛苦让人屈服,依靠“军事化管理”维持秩序,一个个被“治好”的“优秀”案例拉拢更多有需求的家长。这也算的上是一种所谓的的口碑相传?

不得不说,这个“物理治疗”方法真的是简单有效,效果拔群。然后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被送往了这些矫正机构,说是治疗网瘾,其实就是在抹杀身为人的天性。越来越多的赞扬让他们(杨永信以及其他戒网瘾机构)更加疯狂且肆无忌惮,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悲剧不断地重复上演。虽然他们的暴行最终被公之于众,但7000多名孩子也永远被他们彻底的摧毁了。

十几年的岁月过去了,网络已经不再是新兴陌生事物,杨永信,依然在十年如一日地靠妖魔化网络,收取中国家长巨额的治疗费。当年被杨永信电击过的孩子已经长大,有的对父母完全失去信任,离家出走和家人基本断绝联系,有的多次尝试自杀,甚至彻底失踪。而几年前的豫章书院也仍为有家长支持其正确。

我们上面也说了上瘾是生理问题,这种上瘾可以是玩游戏,也可以是吃东西,也可以是看电视,打球等等等等。荒废人生,从来不是因为某个单一事物。有人贪嘴,吃成美食家,有人嗜吃,吃成一堆肉泥——能够决定成败的,往往是你在某件事中,发挥了多少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多少有利于自己和世界的东西。方向对了,努力投入就会换来高价值的东西,此时,何言荒废?

个人以为,游戏永远只是一种娱乐项目,它没有好坏之分,应当“治疗”的可能是教育,可能是家庭沟通的方式,可能是社会的关爱,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而已。听说最近出了一款游戏是讲述当年杨永信的那件事,叫做《飞越13号房》,游戏讲述的也是有关于网瘾与救赎的故事。感兴趣的玩家可以看看。#恐怖游戏#

最后我想说,凡事都有度,过度了都会成为瘾,而瘾也有好坏,只要适度只要不坏,都是不需要治疗的。毕竟我们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有点小爱好小瘾真的没啥关系。至于教育,相信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我们,在深受中国式教育的磨练后,可以真正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自自然然健健康康的成长。